剩余价值几种形式
剩余价值几种形式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超过自身价值的部分,是剥削的基础。剩余价值的形式多样,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以及其他转化形式。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形式进行详细介绍。
1. 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家通过提高工人的工时,使工人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扩大自己的利润。这种形式的剩余价值是通过剥夺工人的自由时间来实现的,是直接剥削劳动者的结果。
2. 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短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中,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减少,而剩余劳动时间增加。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变工作日的组成,资本家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的。
3.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生产部门由于技术和资本构成的不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利润率。为了实现统一的剥削关系,资本家将自身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使得各个部门的利润率相同。这种转化是通过市场竞争和资本流动来实现的。
4.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包括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利息和地租等。产业利润是产业资本作为社会总资本总执行生产职能的资本,通过与其他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竞争获得利润。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通过商品流通环节获得的剩余价值。银行利润是银行资本通过资本运作获得的剩余价值。利息是通过资本借贷产生的剩余价值。地租是土地所有权者通过土地租赁获取的剩余价值。
5. 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主要包括利润和平均利润。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当将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资本而不是可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产生利润的关键是剩余价值的实现和转化。平均利润是利润转化为统一的利润率的结果,通过市场竞争和资本流动来消除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差异。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其形式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及其他转化形式。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日而产生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为了实现统一的剥削关系,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包括利润和平均利润。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差异通过市场竞争和资本流动来消除。剩余价值的多样形式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劳动者的不同方式和途径。
- 上一篇:美团w是什么股